书评|范恒山:统筹理论建构、政策制定与发展实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

2025-03-04 17:06:42BY:lyw
【字体: 打印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政策导向和实践要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定为2025年9项重点任务之一,各地在部署经济工作时也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外部挑战的有力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期,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丛书”出版,将理论建构、政策制定与发展实践有机结合,理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空间逻辑,形成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分册。本丛书深入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系统构建相关政策体系,抓取总结地方实践经验,既回答了“是什么”,又指出了“怎么干”,兼具较好的学术理论价值和较强的政策实践指导价值。

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全面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生产力质态,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发生了“质变”的生产力质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建立发展动能新、配置效能强、产业质效优的高阶供给体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需要系统谋划政策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政府做好政策供给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关键,需要从科技、人才、金融、数据、产业、投资、财税、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系统谋划、精准发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力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使微观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因地制宜”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区域国土空间的内在联系,为各地实践指明了方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及现实诉求千差万别。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地都有必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但实践路径的选择必须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精心选择发展赛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潜能,因地制宜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书评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