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李勇坚:服务消费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路径探索

2025-06-15 09:25:22BY:lyw
【字体: 打印

提 要: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业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推动服务消费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从加强需求升级牵引价值重构、数字赋能驱动价值增值、制度创新保障价值实现这三个关键维度着力突破,重塑经济增长的全新范式,助力服务消费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转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服务消费;规模扩张;价值深耕;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型,其核心在于加强需求升级牵引价值重构,数字赋能驱动价值增值,制度创新保障价值实现三个维度的突破。通过打造“精准需求洞察—服务产品创新—数字赋能—生态共建”的价值循环,重点培育需求敏捷响应能力、服务产品化能力和价值共创能力,最终构建供需互促的良性发展生态,全力推动服务消费快速优质发展,即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同时也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福祉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 需求升级牵引价值重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需要什么厂商就生产(供应)什么。我们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加重视需求对生产的牵引作用,重视需求升级对价值重构的关键作用。推动服务消费需求从基础功能型向情感体验、自我实现等高阶需求转变,催生“服务+”融合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条深度重构。一方面,消费者从单一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文化认同等精神层面需求,倒逼企业从产品导向转向场景化服务生态构建;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需求精准洞察,促使价值创造节点从生产端向用户端迁移,定制化、订阅式等新价值模式兴起。这种需求牵引下的价值重构,正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重塑行业利润池分布,催生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服务商业范式。

| 数字赋能驱动价值增值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服务消费的方式、业态与内容,尤其是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渗透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融合,驱动服务产业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重构生产函数,通过精准匹配供需、使之无缝连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拓展价值创造边界;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资产化进程促使价值增值节点从线性价值链向网络化价值生态迁移,形成以用户需求实时响应、全链路数字化协同为特征的价值增值新范式。数字赋能正成为驱动服务消费价值跃升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智能交互”的新型服务生态,实现三大价值增值:一是依托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实现服务需求的智能预判与精准匹配;二是运用VR导购、AR体验等技术重塑服务场景,使转化率平均提升30-40个百分点;三是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客单价和复购率双提升,这种技术穿透力正在重构服务价值链,将传统服务的经验属性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数字价值。

| 制度创新保障价值实现

制度创新通过重构规则体系与治理框架,为价值实现提供合法性基础和效率保障。一方面,借助精准的产权界定以及交易规则的优化升级,能够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解决因市场失灵而引发的价值耗散问题,确保服务消费市场的价值得以充分积累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适应性制度设计能够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规制,为服务消费领域的持续发展创造稳定且积极的环境。在服务消费领域,制度创新聚焦于构建与新业态相适配的规则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破解供需错配与市场失灵难题的有力武器,能够保障服务价值的高效转化。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三个关键方面:一是动态调整服务市场准入与监管框架,降低服务交易中的契约执行成本;二是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与信用评价体系,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值折损;三是创新权益保障机制,消除消费权益转让的隐患,通过风险再分配提升服务消费信心,增强服务消费意愿和能力。这种全方位的制度供给,不仅能够充分保障消费者剩余,让消费者在服务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还能通过明确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边界,促使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价值-反馈”的正向循环机制,推动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陈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与新消费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我国数字消费的增长动力与长效机制研究”[2025CJY0101]、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浙江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浙江省金融教育基金会课题“新能源车消费金融新趋势、新模式与新机制研究”[2025Y12]成果)

本文完整版刊发于《中国经济报告》2025年第11期,原题为《服务消费重塑中国经济增长新范式》。

Baidu
新力18体育